節錄自哈佛商業評論2009年10月號--

詳細內容請參閱http://www.hbrtaiwan.com/Article/journal_content.aspx?issuid=HBR038

在消費者節衣縮食之際,許多頂級品牌的市場落到低價產品手中。這些品牌的經理人面臨典型的難題:應該正面迎擊,降價求售,冒著利潤減少和品牌資產貶低的危險?還是應該不動如山,失去可能永遠不再回頭的顧客?這兩者都不理想,企業還有第三個選項:推出打手品牌。

遺憾的是,許多打手品牌不但沒能對目標對手造成什麼傷害,反而重創自家公司。會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包括:搶走自家頂級產品的銷路;推出的產品很難與人一爭長短;無法獲利;不注意消費者需求;以及耗用管理人員的時間和資源。

打手品牌,是設計來戰鬥的,最好能在掃除低價競爭對手的同時,保護公司的高價產品。

打手品牌策略運用到極致,甚至能產生更讓人刮目相看的成果。像布希啤酒(Busch)那樣的案例(見邊欄:「攻擊尖兵」),不只是打敗競爭品牌,更為公司開啟全新的低價市場。不過,這樣的勝利只是例外。大部分打手品牌的下場令人沮喪,不但沒能傷到對手,反而讓公司蒙受損失。

它們究竟出了什麼差錯?想靠打手品牌策略獲致成功,經理人必須小心以下五個風險。

風險1:自相殘殺

大部分打手品牌上市,都擺明了要搶回改用低價競爭品牌的顧客。可惜的是,一旦採用這種策略,後果都不如預期,甚至可能連自家的頂級產品顧客也被搶走。

打手品牌的定位問題,帶給經理人雙重挑戰:你必須確定它迎合的是那些在意價格,而且是你想要吸引的消費群,同時,要保證它不會吸走頂級品牌的現有消費者。

這表示打手品牌的低價,必須搭配消費者可以察覺得到的低品質。

一般新品牌上市,務必敏銳掌握消費者的價值坐標(coordinates of value),當你在打擊別的競爭對手時,必須運用這些坐標,刻意偏離原有品牌的目標顧客群,鎖定另一個顧客群。

這套做法稱為「去品牌管理」(un-brand management)。

為了防止自家人對壘,企業必須刻意減少打手品牌對頂級品牌目標市場區隔的價值、吸引力和取得方便性,以確保打手品牌有明確的差異化主張。

經理人推出打手品牌之前,必須好好評估品牌自相競食的效應。該如何預測是否會發生過度競食的問題?

試銷是最好的方法。

風險2:未能擊敗對手

在許多例子中,組織過度保護頂級品牌,反而犧牲了打手品牌的戰鬥潛力。

產品週轉率沒這麼快的公司,應該特別重視以下這些啟示:試銷你的打手品牌,做足重新調整價格和性能的準備,以確保它能在「性能過好但自相殘殺」和「性能過差但缺乏競爭力」之間,找到好球帶。

風險3:財務損失

打手品牌要成功,不能一開始只向目標敵人的價格和價值看齊;你也必須在達成這些目標的同時,維持獲利水準。

風險4:錯過了顧客

在正常情況下,一個品牌會成功,都是靠找出消費者未能滿足的需求而起家,後續的產品開發和行銷,始終聚焦在那個目標消費群身上。然而,打手品牌的源頭很不一樣,它是源於某個競爭對手,以及它與你的組織競爭時,在策略上很成功,或是很可能會成功。因此,打手品牌的DNA,從一開始就有潛在的瑕疵,畢竟,它是從公司的弱點和競爭對手的強項而來,不是從一開始就以消費者為中心。

致命敗筆:眼中只有競爭對手

打手品牌更常見的情形,是過度注意競爭對手的舉動,反而忽視了消費者。

雖然,打手品牌會出現,是因為察覺到競爭對手進逼的事實,以及組織現有的頂級品牌的侷限,但經理人的注意焦點,還是應該立即轉移到新品牌要服務的目標消費群。只有這樣,公司才能抱持必要的消費者取向,避免犯下「把眼光只放在競爭對手身上」的致命錯誤。

風險5:經理人分心了

在銷售頂級品牌的同時推出打手品牌,就像在兩個陣線開戰一樣;這個時候,組織也許該專心經營眼前的業務,卻必須把資源分配在不同的用途上。

打手品牌最大的代價,可能是它常會延誤經理人的腳步,讓他未能及時對現有的品牌組合,做出必要的策略性決策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60917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